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交流评论->理论研究
【原创】王承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思考
来源:紫光阁网      2018年07月09日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作了深入透彻的阐释,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主张,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以及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把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关系总和起来构成一定社会,社会建设根本说来是社会制度建设;在阐述未来社会的产品分配原则时,批判了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权利”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要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论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组织和社会发展来说,社会保障都是必需的;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 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未来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表明,中华民族迎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伟大实践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伟大思想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一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推进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上。一是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并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鲜明政治立场。二是继承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坚持贯彻社会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还提出,恩格斯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指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说明,习总书记在社会建设思想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追求。

  在全面践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一是这一发展体现在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深刻认识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二是这一发展体现在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着力建设平安中国;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可以说,在这一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不断蓬勃发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承哲)

·相关导读